相位


相位在占星學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所揭示的行星間互動關係。無論是探討運勢、流年,或是解析本命星盤,我們都無法僅依賴單一的行星、星座或宮位,就全面理解一個事件、一段人生,或一種人性特質。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只看單一行星/星座/宮位的「菜單式解析」,常讓占星學備受片段、膚淺、甚至缺乏一致性的批評。事實上,相位才是進入解盤的關鍵起點。它讓我們看見行星之間的張力、合作、衝突與流動,從而建立起一個更立體、更有層次的解讀架構。

在學習初期,透過「菜單式」的方式來熟悉各個元素的基本意義是必要的。但若長期停留在這個階段,一旦進入實際解盤,就容易陷入混亂,感到矛盾與挫折。因為真正的解盤,需要的是整合與判斷的能力,而非單點知識的湊合。

我的經驗是,只要對行星、星座與宮位有基本認識,並整理出一份可隨時複習與查閱的筆記,就可以開始進入相位的學習,許多理解與進步,都是在「嘗試—錯誤—修正—再嘗試」的循環中逐步累積。而初學者的觀察與體會,往往也能為資深占星者帶來新的視角,豐富整個占星學的知識體系。

一、行星間要先有整星座相位

在這個原則下,我不使用現代占星的度數相位,而首要考慮星座與星座之間的幾何關係,即只有當兩顆行星分別落在形成特定角度的星座中,才構成真正的相位。

例如:

  • 行星落在同一星座 → 合相(0°)

  • 行星落在相同模式但不同元素的星座 (即兩方行星相隔2個星座)→ 四分相(90°)

    → 例如:白羊(火象)與巨蟹(水象)(同為啟動星座,中間相隔金牛、雙子)

  • 行星落在同元素的星座 (即兩方行星相隔3個星座)→ 三分相(120°)

    → 例如:金牛與處女(同為土象星座,中間相隔雙子、巨蟹、獅子)

  • 行星落在相同模式但不同元素的星座(即對宮星座) → 對分相(180°)

    → 例如:雙子與射手

  • 行星落在同陰陽性的星座 (即兩方行星相隔1個星座)→ 六分相(60°)

    → 例如:白羊與雙子(同為陽性星座,中間相隔金牛)

可以將星盤想像成一盤象棋:行星是可移動的棋子,星座則是棋盤上的格子。用「吃子」來比喻行星之間的互動,那麼只有當兩顆行星分別位在特定的星座格上時,它們才會「看見」彼此,進而產生互動。換句話說,星座之間的角度關係(例如三分相、四分相)就像棋盤上設計好的移動路徑,只有走在對的位置上,棋子之間才會發生交鋒。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古典占星中,判斷相位的關鍵不是兩顆行星的度數距離,而是它們是否分別落在能形成特定幾何角度的星座中。


二、關於主相位的應用:個人層面與事件層面的邏輯

在占星學中,主相位是理解行星互動的基礎工具,但其應用方式會因解析目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性格導向」(個性心理)與「斷事型」(外在事件)雖然都依賴相位,但背後的判斷邏輯與解讀重點並不相同。

當我們解析本命盤中的性格與心理時,所關注的是行星所代表的心理原型,以及星座展現這些原型的方式。重點在於個體內在的運作邏輯,例如情緒反應、行為傾向、價值觀與潛在動機等。由於這些行星象徵都作用於同一個人,即使它們之間形成了不同的相位組合,最終仍會共同影響個體的整體心理結構與行為傾向,呈現出一種內在的整合性。換言之,所有心理能量的互動,都體現在一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尋求可推動個人前行的整合狀態。

然而,當提問與外議題,如職場發展、人際互動、財務變動、健康狀況或重大決策時,解析的重點則不再只停留於心理層面的理解,而需進一步推演事件,判斷相關人事物如何與本命承諾共同運作。

在這類「斷事型」的占星應用中,即使兩顆行星位於同一星座,或彼此形成和諧相位(如三分、六分),也不代表它們必然合作無間。實際上,行星之間仍可能因功能角色差異、宮主星職責衝突,或因尊貴與落陷的狀態而彼此牽制、誤導,甚至出現「提油救火」式的干擾與反效果。因此,在事件層面的推演中,行星的尊貴落陷、互容情況、宮位吉凶,以及宮主星間的互動關係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行星在事件中所具有的實際力量與意圖方向。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性格型」與「事件型」解析並不是對立的分類,而是根據提問角度與觀察重點的不同,所採取的不同詮釋路徑。行星相位本身的核心意義不會改變,但當語境與討論層面有所差異時,就需要調整說明的方式,才能幫助客戶理解與吸收。這正是占星學中一項重要的能力:在同一張星盤中,靈活切換心理層面與事件層面的觀點,從而提供更貼近現實需求的解釋與建議。

三、主相位的核心要義

☉ 合相(Conjunction, 0°)

合相的行星代表受相同心理需求所驅動,但不同行星有各自的表述方式,因此兩顆或多顆以上行星的意識會共存並影響著個人。多股行星力量匯聚一處,是融合、整合、共存還是有競爭,則視各行星於該星座的能量強弱顯示。

⚹ 六分相(Sextile, 60°)

行星落在同陰陽性時,會形成六分相(60 度)。這代表兩顆行星在面對外在世界的反應與內在運作方式上具有相似節奏,例如都傾向主動出擊(陽性)或順勢應對(陰性)。然而由於元素性質不同,它們展現行動的方式與思維取向仍有所差異,「方向一致但風格不同」,彼此無衝突、不互相干擾,但連結也不深,協助有限。在個人星盤中,可能表現為兩股潛在的資源,互不牽制,可偕同運作,但不構成明顯推力,偏向「和平共處」的潛在支援。

□ 四分相(Square, 90°)

當兩顆行星形成四分相,表示它們以相似的方式行動(如都是啟動、固定或變動),卻來自彼此難以調和的元素本質,導致互不相讓、難以協調。每顆行星堅持自身的立場與需求,造成能量在運作過程中相互抵觸,產生強烈張力。

在個人星盤中,四分相是最具壓力感的主相位之一,代表兩股心理或行動的需求的主張方向不同,如鯁在喉,推也不前進,放也難鬆手。若要判斷四分相是否成為推動行動的動力來源,關鍵在於它往往揭示了一個「無法忽視、也無法閃避」的現實處境。正因為困難與壓力迫使個體必須面對,才可能成為成長的觸發點。這並不代表其他相位無法帶來動力,只是人性更容易在「困難」之中聚焦與用力,於是壓力就成了行動的引燃劑。

在斷事層面,四分相通常代表難以用「雙方受益、協調整合」的方式完成事情,往往需要正面迎擊、付出高額資源與代價,屬於「苦盡甘來」型的成事相位。然而,那所謂的「甘」,往往只是「苦結束了」,並非真正的輕鬆。

△ 三分相(Trine, 120°)

當兩顆行星落在相同元素的星座上時,會形成三分相(120 度)。雖然它們展現行動的方式不同(如一個偏主動開創,一個被動固守),但由於同屬一種元素,彼此具備「同類性質」,在價值觀需求與能量取向上高度一致,因此能夠自然理解對方,有著默契十足的互助關係。

三分相所帶來的優勢,在於它開啟了行星間流暢的互動通道,讓能量交換更容易進行。不過,「順暢」並不等於「全然有利」。這種暢通有時也可能讓潛在問題無阻擴大讓原本的「快速通關」變成「內神通外鬼」的後門;就像免疫系統誤判訊號,反而為病毒大開綠燈,加劇病況。

因此,三分相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助力,仍需觀察雙方行星的尊貴、互容與事件背景。它可以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順流共振,也可能是問題無阻擴大的推手。

☍ 對分相(Opposition, 180°)

當兩顆行星形成對分相,代表它們位於黃道的正對面,也就是彼此的「對宮星座」。這種相位象徵著對立與拉扯,也代表各是彼此最熟悉、也最難纏的對手。由於對分相的兩個星座擁有相同的陰陽性(陽性或陰性)與行動模式(啟動、固定或變動),卻分屬不同的星座元素(火、土、風、水),這意味著雙方雖出於截然不同的心理動機,卻採取了相似的行動方式,使彼此的互動既充滿牽引力,也讓彼此之間更容易產生互動與碰撞。然而,正因缺乏真正的同理與理解,這樣的關係常在張力中陷入拉鋸與對峙,容易演變為難以化解的對抗。

在個人層面上,四分相帶來的「內在耗竭」,以及對分相引發的「僵持與對抗」,皆屬於需要大量心理能量與意志力來因應的相位。但這並不表示生活中的所有逆境與阻礙都應歸咎於這兩類相位。一至兩組困難相位並不會單獨決定整體命運的走向,真正的影響仍須根據整體星盤的配置、相關人物與事件的參與,以及當下的流年或推運條件來評估。

特別是對分相所牽涉的宮位軸線,往往引動「內與外」、「我與他」、「私領域與公領域」之間的拉扯,進一步牽動星盤中的南北半球與東西半球能量的對峙與刺激,促使個體覺察自我定位與行為模式中的盲點與矛盾。而在事件層面的判斷上,無論是流年、合盤還是各類推運技法,對分相所引動的衝突往往更為直觀可感,呈現出事件中人我互動的張力與關鍵轉折,也成為理解當下課題的重要入口。

四、不要僅從相位論吉凶

傳統上會將相位分為「吉相」與「凶相」,但這種分類過於簡化。實際上:

  • 所謂的「凶相」(如四分、對分)常常帶來成長與突破的契機

  • 所謂的「吉相」(如三分、六分)有時也可能導致懶散或停滯

更重要的是,行星本身的性質、所處星座與宮位、主宰權與尊貴落陷等因素,都會影響相位的實際表現。因此,占星師應該學會整體判斷,而非僅依賴相位的分類。

五、沒有相位也很重要

當一顆行星沒有與其他行星形成主相位時,不代表它不重要,反而可能:

  • 表現得更獨立或極端

  • 難以與其他能量整合,形成突出的特質

  • 在命盤中成為特別需要關注的焦點

Previous
Previous

火星天秤

Next
Next

質料